被动微波遥感方法
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相比,微波波段(1mm-1m,对应频率300-0.3GHz)拥有前者不可比拟的优势。①在以被动遥感方式观测降水时,由于雨滴强烈地影响微波辐射传输过程,因此星载微波辐射计可以容易地探测到降雨信息;②微波在云雨大气中具有很强的穿透性,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全天候工作;③降水云体内部产生的辐射信息可以到达星载微波辐射计,因其本身就直接包含了降水的空间结构信息,所以利用微波资料反演降水更为直接,比可见光-红外方法具有更为坚实的物理基础。
根据微波辐射传输方程,被动微波传感器接收来自传感器下方的辐射,包括大气自身的上行辐射,大气自身的下行辐射经地表反射的辐射,以及地表自身的上行辐射3个部分。地表上行辐射在经过云层或降水层时,各种水凝物的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会削弱地表上行辐射强度,而同时水凝物自身的发射辐射则会增强到达传感器的辐射强度。在上行辐射流中,包含了水凝物的种类、大小、形状和角度等复杂的信息,可用于从大气和地表辐射背景中获取降水辐射信息。从水凝物辐射特性的分布区间来看,在微波频率低于22GHz时,由于雨滴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很高,成为决定上行微波辐射的主要因素:0℃冻结层之上的冰晶对上行微波辐射的影响很小。在微波频率高于60GHz时,冰晶散射起着主要作用,微波传感器接收到冰晶的散射辐射信息。在22~60GHz区间内,包括雨滴和冰晶在内的水凝物同时具有明显的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。不同水凝物在不同微波频率区间上的吸收和散射特征,已经广泛地用于研发可靠的微波降水反演方法,并成为微波降水反演的重要物理基础。Alishouse(1983)研究表明,18GHz、19.35GHz和37GHz等频段对于提取大气水分含量和降水等信息十分有用。
根据微波辐射传输原理和海洋与陆地的微波辐射特性,人们提出了许多被动微波降水反演方法。可以根据水凝物的发射和散射差异,将反演方法分为发射型和散射型以及多通道方法。由于目前的微波传感器仅安置在极轨卫星上,所以被动微波算法只适用于极轨卫星。另外,微波辐射信号一般较弱,微波传感器往往需要较长的接收天线,影像的分辨率也不高。在海洋上,极轨卫星低频段的空间分辨率约为50km×50km;在陆地上,高频段的空间分辨率通常低于10km×l0km。需要注意的是,绝大多数业务化的被动微波算法都针对特定的微波传感器进行优化,所以一般仅对来自该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反演结果最佳。通过各种算法对比研究发现,目前的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,还不存在一种完美而普适的算法。Kummerow等(2007)提议公开各自研发的降水反演算法,以发展跨传感器的普适性降水反演方法。